您的位置: 首页 >职教动态>职教观察>详细内容

职教观察

跟着国赛一等奖作品学思政融入方法,更容易拿高分!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7 08:35:42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教学能力比赛中,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始终是重要评价维度。相较于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具有更强的普适性特征,这也给一些参赛教师带来了难度。部分教师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思政元素仅局限于爱党爱国教育或工匠精神培育,或者简单将思政理论知识直接植入课堂,导致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出现“两张皮”现象。

实际上,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其内涵不仅包括家国情怀教育,还包括价值观引导、个人精神品质的塑造等等。

高级的课程思政是有思政而不显思政,也就是课程思政不能依赖生硬的显性说教,而是要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运用情感化教学语言、通过丰富的思政融入载体,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过程,自然而然地把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

想要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质量,我们可以借鉴历年教学能力比赛的优秀作品。

一、根植于课程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课程内容为载体,这是避免空洞说教或机械嫁接的关键。只有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知识体系,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才能让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自然接受思政价值引领。

例如,国赛一等奖作品《叩开羽林争霸之门——羽毛球基本功的学与练》,中,教师通过创设“无裁判自主竞赛”情境,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无裁判情况下体验体育竞技中的诚信精神。通过赛后复盘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与商业伦理的内在联系,将“以诚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行为准则。

同样在国赛一等奖作品《二重积分及其应用》中,教师以刘徽的“牟合方盖”数学模型作为切入点,将古代数学智慧与现代计算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积分运算的同时,深刻体思考古代数学模型对现代的启示,从这个角度可以融入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等思政元素。这种“专业知识+文化基因”的教学设计,既能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融入时事热点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智能媒体时代,对脱离现实的抽象说教具有天然排斥心理。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主动回应“00后”群体的认知偏好,将思政元素与社会热点、行业前沿深度结合。选取具有现实穿透力的时代案例,构建“专业知识+时政热点”的可触摸的思政场景,使价值观教育既具有时代温度又贴近学生认知。

还是以上面列举的《二重积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教师团队敏锐捕捉“中国智造”的时代强音,以“复兴号”高速列车为教学载体,将二重积分计算与国家重大科技成就相结合。

复兴号作为中国高铁技术自主创新的里程碑,它在牵引系统、智能化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其车头曲面设计融合了空气动力学原理与工业美学标准。通过分析车头曲面面积的计算问题,将抽象的二重积分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工程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技术跨越。

再系统对比“复兴号”与“和谐号”在牵引系统、智能化水平等关键技术指标的迭代升级,生动展现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跨越。最后,解析列车设计中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创新背后的工匠精神。

这种将专业知识与大国重器相联结的教学设计,使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化为具象化的价值认同,让学生深刻感悟“科技强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有效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热情。

三、于细节之处引发共鸣

提高思政育人效果的方法之一是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可能是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展现的创新思维,也可能是实践操作中暴露的职业素养短板,还可能是课堂突发事件中蕴含的德育素材。

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作品《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为例。该作品其中一节课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感知最值问题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教师以国产智能汽车的路线规划和避障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某小组学生在汇报时展现出良好的分工协作能力时(一人讲解模型构建思路,另一人同步进行计算机仿真演示),教师把握时机,及时表扬了两位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理解现代工程实践中跨岗位协作的重要性。

这种基于教学现场生成的思政融入,既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以具体可感的案例强化了职业素养培育,使课程思政从“空中楼阁”变为具象的“身边榜样”,教学效果往往更好。

(来源:微信公众号 腾乐文化2025年3月21日)

终审:kjyxqhzcadmin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