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职教动态>职教观察>详细内容

职教观察

第七期丨10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展示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4 11:16:03 浏览次数: 【字体:

01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二等奖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教育科学学院 伍国华

作者简介

伍国华,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数字媒体技术系主任,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访问学者,主讲《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多次获得校“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等项目,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多次指导研究生获“田家炳杯”全国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指导本科生竞赛获国奖、省奖共计70多项。

案例分享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加深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课程融入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与思政建设紧密交融,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将理想信念自然地内化于心,培养其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02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二等奖

“三主线,多点融合”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组合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黄凤英

作者简介

黄凤英,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合数学,主讲《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组合数学》等课程。主持省级教研项目1项,获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4项,校级教学竞赛二等奖3项。

案例分享

《组合数学》是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采用“三主线,多点融合”思政方案,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数学文化、数学美等多点有机地同专业知识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素养、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素养。本案例通过中国数学家和教育家杨辉的故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素养,体会数学公式中数学美所蕴含的和谐、平等、公正、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 课程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0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二等奖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中虚拟内存

电子与信息学院 林文帅

作者简介

林文帅,网络工程系专任教师,现主要从事滑模控制、人工智能算法在海洋水声信号识别、电力系统中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在IEEE TSMCS、NEUROCOMPUTING等国际权威期刊11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案例分享

操作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核心,其自主创新与自主可控能力亟待提升。《操作系统》课程作为网络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操作系统设计与开发人才,课程内容涵盖处理器管理、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管理以及输入输出系统五大模块。课程特点包括:紧扣国家战略,定位精准;以顶层设计引领,注重价值塑造;深度挖掘知识逻辑,实现系统化育人;通过案例激发兴趣,以反馈促进教学提升。

 

图 课程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04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二等奖

“用人单位即时辞退劳动者”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 焦娟

作者简介

焦娟,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任广东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在核心及普通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广州市社科、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广东省总工会课题、教学改革校级课题多项,获中国法学会会长肯定性批示一项,获校年度考核优秀、课堂质量优秀、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案例分享

法学核心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知识自识培养与法律应用能力培养为两翼”作为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保证了法学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课程以“用人单位即时辞退劳动者”章节为例,通过中外制度比较、法条解析、案例导入等环节,将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及耐心看待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件裁审导向等思政内容融入教学,保障育人方向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以知识框架、法条解析、案例应用等方法在内的自识能力体系及法律诠释能力、涵摄能力、推理能力在内的法律应用能力体系。

 

图1 “一领两翼”的课程思政设计理念

 

图2 教学目标示意图

05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二等奖

《工程训练-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广东工业实训中心 毛世杰

作者简介

毛世杰,实验师,主要从事《工程训练》教学,主讲工程训练数控车削加工模块等实训课程,先后完成2项教育部课题,入职以来公开发表论文3篇,参与相关专利5篇。多次荣获“实验室先进工作者”“本科课堂优秀教师”等称号。

案例分享

工程训练是工科学生通识教育的必备课程,分为《工程训练Ⅰ》(105学时3学分)和《工程训练Ⅱ》(70学时2学分) ,适用于机械类、近机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自动化等专业。该案例课程思政结合“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丰富,课前以金属葫芦纪念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思考加工方法;课中实践教学演示,灵活分组培养团队协作,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指出加工常见问题;课后小组任务要求练习件尺寸达标,工具量具规范摆放,保持场地整洁,将“工匠精神”贯穿教学全过程。

 

图1 葫芦零件图图纸

06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二等奖

《工程训练-工业机器人》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广东工业实训中心 汤超

作者简介

汤超,实验师,主要从事《工程训练》教学,主讲工程训练-工业机器人等实训课程,入职以来曾指导学生汽车竞赛获奖,多次荣获“实验室先进工作者”“本科课堂优秀教师”等称号。

案例分享

工程训练是工科学生通识教育的必修实训课程,分为《工程训练Ⅰ》(105学时3学分)和《工程训练Ⅱ》(70学时2学分) ,适用于机械类、近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结合“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丰富,通过课前学习,课中实践教学演示,灵活分组培养团队协作,课后讨论等全流程融入课程思政。增强学生“四个自信”以及科技报国信念,培养其团队协作及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 课前资料学习和讨论

07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二等奖

《数控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机电学院 邓澄

作者简介

邓澄,副教授,机电学院机械制造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级外专项目、省部级项目等8项,企业横向课题3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连续两年获评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广东省选拔赛团体一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奖2项。

案例分享

《数控技术》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3学分,48个课程学时。本课程通过讲授和讨论中国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树立学生对制造大国的自信,培育学生为制造强国而奋斗的斗志;通过讲授和讨论东芝数控机床事件,使学生了解到西方国家早年对高端装备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以及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国家装备的安全意识;基于课堂分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模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锻炼良好的交流、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图1 中国制造2025与数控技术

 

图2 中国数控技术发展

08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二等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理解《信号与系统》中时域频域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科学学院 王磊军

作者简介

王磊军,计算机科学学院教师,博士,主要讲授课程《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等。主持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科技局项目各1项。发表一作文章8篇,其中3篇被SCI/EI检索,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案例分享

由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信号与系统》课程48学时,3学分,主要适用于物联网工程(含师范)专业,其基本任务在于学习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信号的属性、描述、频谱等概念以及信号的基本运算方法;系统的属性、分类、幅频特性等概念以及系统的时域分析、傅里叶分析等。本案例主要讲解信号时域和频域的基本概念,引入课程思政,既能避免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思维兴奋状态,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图1 傅里叶生平

 

图2 方波信号的分解

09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二等奖

“数字动画+民族”传承民族学院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美术学院 王颂衡

作者简介

王颂衡,博士,硕士生导师,美术学院动画专业负责人,“艺心党支部”副书记,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VR及XR影像创作、传统文化数字影像创作、非遗数字化保护、动画艺术。主持省级纵向科研项目2项、市级1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2次,学科竞赛国赛优秀指导教师多次。

案例分享

《毕业设计前期策划》是动画专业毕业生重要的实践创作课程,此课程共245学时,4学分,适用于动画及相关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动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式高度契合,此案例意在充分发挥动画媒材的优势,宣传与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深入结合思政教育,让学生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接收者”转变为“传播者”。课程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构建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将思政内容作为动画创作的核心内容,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合二为一,以思政明立场,以艺创促学习。

 

图1 教学案例结合融媒体技术应用的教学过程图

10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二等奖

传承工匠精神,培育时代匠人——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课程思政案例

 美术学院 曾丽娟

作者简介

曾丽娟,教授,硕士生导师,建筑园林工程师,广州市天河区政府绿化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等。主要从事环境设计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岭南园林历史与理论、华侨园林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6项,横向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教学项目5项。发表论文及作品三十多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3部,获专利5项;曾获国家级微课比赛三等奖、省级优秀在线课程案例一等奖,省级微课比赛一等奖等二十多项教学获奖,指导学生获奖三十多项。

案例分享

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为广东省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也是广东省一流本科环境设计专业必修课,共2.5学分,50学时。课程坚持“传承工匠精神,培育时代匠人”的思政育人理念,以文化价值引导为桥梁,以思政强化信念,用艺术+科技和手工+设备的实训方式传承工匠精神的教学理念,在模型创作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建筑与园林文化艺术,实现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提升与思政意识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建立以学生为本,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地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训,线上线下全面覆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的一流混合式课程。

 

图1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

(来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务处2025年4月15日)

一审一校/万雪婵  二审二校/蒙海涛  三审三校/李萍

终审:kjyxqhzcadmin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