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职教动态>职教观察>详细内容

职教观察

基于PBL的5E教学模式,让理论教学“动”起来的万能思路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4 11:19:58 浏览次数: 【字体:

5E教学模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它包括吸引(Engage)、探索(Explore)、解释(Explain)、拓展(Elaborate)和评价(Evaluate)五个环节。这种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强调学习过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注重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E教学模式的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PBL教学方法的理念高度一致。将PBL的问题导向融入5E教学模式中,可以优化教学流程,推动深度学习的实现。

基于问题导向的5E教学模式,通过“问题链驱动-任务环衔接-能力阶递进”的逻辑架构,强化各教学环节的内在关联,形成“情境导入→实践探索→理论建模→迁移应用→反哺提升”的教学闭环。下面以《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为例,分享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一、吸引(Engage)——情境导入,锚定核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事故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明确探究方向,建立知识与职业场景的关联。

1.视频导入

播放某化工园区二氧化硫泄漏事故视频,提出问题:“如果此刻你是现场安全管理员,最先确认的三个核心数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聚焦真实事故情境。

2.构建问题矩阵

教师发放《应急处置要素分类表》,引导学生从“人员防护、泄漏控制、环境监测、应急协同”四个维度提取具体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化学品毒性选择防护装备?”),组内投票生成3个核心问题并上传至学习平台讨论区。

3.发布探究任务

教师投屏线上讨论的词云,圈选高频问题,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引导学生回答,随后总结学生回答,从错误的地方反问“正确答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找答案”,接着明确探索任务,说明每个任务对应解决一类核心问题,建立“问题→任务→答案”的探究预期,激活学生“为什么学”的动机。

二、探索(Explore)——任务递进,验证问题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验证→冲突修正→深度解构“的任务链,将环节一的假设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路径,衔接情境问题与实践操作,生成实践认知。

1.基础任务:信息匹配活动

提供典型化学品的MSDS以及GB/T11《65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节选,展示防化服、正压式呼吸器实物,拆解关键部件。让学生小组合作对照《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完成“危害特性(毒性/挥发性)→防护等级(A级/B级)”对应表,要求各小组代表通过实物演示匹配逻辑,各小组进行观看、评价,解决“防护装备选择依据”等基础问题。

2. 进阶任务:构建模型,融通实践操作规范

在化工安全仿真系统预设错误参数(比如用普通防化服处理沸点<20℃的低沸点毒物),当系统触发红色预警时,即时弹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条款。让学生小组合作操作仿真系统并记录异常数据,小组讨论数据异常的原因,修正前期假设。这一步可以让学生借助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搜索答案,拓展答题思路。通过预设错误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回归MSDS和标准条款,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3.冲突任务:双方案对比辩论

提供两组矛盾方案,要求依据《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规程》和MSDS数据展开辩论,讨论环保底线与处置效率如何平衡的问题,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下一个环节。

环节三:解释(Explain)——模型建构,贯通理论规范

设计意图:将探索阶段的碎片化认知整合成系统化决策模型,衔接实践操作与行业标准,形成科学处置逻辑。

教师结合探索阶段的典型问题(比如“为什么不能用同一种防化服处理酸碱泄漏”),绘制“泄漏处置决策三棱镜”模型,标注关键规范条款,让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模型,修正环节一的假设,形成“物质特性-规范标准-处置目标”的逻辑框架。

教师对照虚拟仿真视频解析《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程序》,让学生代入MSDS数据计算“浓度-距离”公式,随后分组演示防化服穿戴流程,互相检查是否符合《坠落防护装备安全使用规范》,将抽象规范转化为实操步骤。

引入“某企业因未按标准辨识重大危险源导致处置延误”视频案例,提问:“如果我们是当时的处置团队,模型中的哪部分可以避免事故扩大?”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理解规范是实践的安全底线。

四、迁移(Elaborate)——情境变式,强化决策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变换场景参数和责任角色,推动学生将单一情境经验转化为普适性处置能力,衔接理论模型与真实决策。

1.参数变换快速响应

发放新场景卡,要求学生对照环节三的“决策三棱镜”模型,在《快速处置备忘录》中填写核心物质特性、关键规范条款及处置优先级(比如甲烷泄漏优先切断火源),通过组间互评规范契合度,检验模型迁移能力。

2.跨角色责任推演

教师组织跨角色沙盘推演,学生扮演“企业安全总监”“政府应急专员”“环保工程师”,依据对应规范辩论“政企接管程序”“监测数据如何指导疏散”,模拟多方责任联动。

教师点评、总结角色扮演活动,随后展示行业优秀应急预案范例,提问:“我们的方案中缺少哪些极端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启发学生为原方案增加“极端工况应对包”“多部门联络矩阵表”,标注对应应急标准,将单一技术决策升级为包含流程、责任、资源的系统化处置方案。

最后教师总结实践价值:真实化工安全处置,需要在规范框架下动态平衡技术可行性与社会责任。

五、评价(Evaluate)——证据闭环,导向能力进阶

设计意图:通过全过程证据采集与多维评价,形成“学习-实践-反思”闭环,衔接课堂知识与职业能力要求。

1.多元化评价

发放线上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自评,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生活动表现以及教学内容。

2.反思迁移任务

布置课后作业:调研化工园区(或者教师提供化工企业案例,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运用课堂建立的“三要素决策法”,撰写《园区应急预案关键环节优化建议书》。

(来源:腾乐文化2025年4月14日)

一审一校/万雪婵  二审二校/蒙海涛  三审三校/李萍

终审:kjyxqhzcadmin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