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职教动态>职教研究>详细内容

职教研究

学习贯彻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06 10:54:18 浏览次数: 【字体:

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职业院校是培养输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的主阵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瞄准教育发展、教育民生等重大问题,以及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作出系列部署。其中,针对职业教育提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以高质量职业教育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办学定位上提质升级,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科技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鲜明特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技能人才是打通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最后一公里”的攻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高精尖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也需要与现代科技、现代产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具有较强现场处置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上应以此为导向,构建高水平办学体系,打造技术技能人才、技术革新能手、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使其真正成为企业技术应用源、技术创新源和新技术的信息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

在培养目标上提质升级,推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契合发展。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云大物移智链边”技术的普及推广,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应加大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探索,积极对接“云大物移智链边”,以培养掌握“人工智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打造工学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集“产教融合、教育教学、社会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孵化”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产学研训创”综合体,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联动效应,走出一条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育才之路。

在专业建设上提质升级,加大职业教育对新质人才的培养力度。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以优化专业布局为载体,推进学科更新创新,增强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与社会的适应度,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然。应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点,深化课程教学系统变革,紧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打破专业(学科)壁垒,以提升学生跨界思维和能力为基点,培育“高峰”“高原”学科,让更多青年学子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在校企合作上提质升级,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要更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应将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合,以市场需求、产业需求为导向,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功能,搭建高水平“产学研用创”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项目,搭建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着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提高现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形成校企“共建、共育、共享、共赢”新格局,全方位融入国家、行业、区域发展链条,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对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

在师资力量上提质升级,深入持续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重要的践行者,是以高质量职业教育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强师之策厚植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沃土,探索构建“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大师+团队”等人才培育模式,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让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主流地位。以深入持续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为依托,把专业教育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活动开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职业认同感高、事业成就感高和社会荣誉感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其成为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之师,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在国际交流上提质升级,创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合作样态。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职业教育具有对外开放的天然优势,是最有潜力“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类型之一。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在加强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西是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窗口。助推“职教出海”,不仅有助于展现广西职业教育的蓬勃生机、彰显中国教育的自信自强,也能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拓展更大空间。特别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落户贵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永久落户南宁,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应把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从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文化体验等多个维度深化合作交流。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形成双向奔赴、良性互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中,贡献职业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展示立德树人的中国教育形象。

【作者:杨振林;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编号:GXGZJG2023A036)研究成果】

(来源:学习强国 广西学习平台)


终审:kjyxqhzcadmin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