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新闻>媒体工院>详细内容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18 10:34:32 浏览次数: 【字体:

《 广西日报 》( 2025年04月17日第 009 版)            学界笔谈 邹 毅

新时代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具有特殊理论价值。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通过创新开展“三维一体”教育模式,探索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路径的突破,对其理论体系进行丰富与拓展。这一探索对破解当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存在的“认知悬浮”“情感疏离”“实践空转”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亦具有积极意义。 

政治引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理论逻辑。当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普遍面临“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的困境。这要求高校必须超越传统思政教育的单一维度,构建起党委统筹、学科支撑、课程渗透的立体化育人体系。笔者所在学校在破解这一难题的探索中,通过重构教育范式,将政治引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 

从系统论视角看,学校党委将铸牢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强化了政治责任传导机制,确立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政治基准线。在具体实践中,定期安排学校领导到联系对接的二级学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明德讲堂开展宣讲,组织团员青年到多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有效解决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定位模糊问题。 

课程建设的创新蕴含着深刻的认知建构理论。学校坚持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在主题团课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和内容,增进学生“五个认同”,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当机械制造专业将民族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案例融入课堂,当电子商务课程分析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民族经济机遇,这种融入式教育设计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促进认知建构,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习得中自然形成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塑造情感共同体的建构机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个情感认同的建构过程。当前部分高校的文化育人存在“符号堆砌”与“价值悬浮”并存的矛盾,其根源在于未能把握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文化育人需要构建“符号解码—价值编码—情感共鸣”的完整链条。校园空间的文化符号再造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铜鼓纹饰的教学楼外墙、壮锦图案的文化长廊,这些显性符号的精心设计,实际上是在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这种空间政治学的应用,使抽象的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具象的文化感知,当学生每日穿行于这些文化符号构筑的空间时,实际上在进行着持续的文化解码。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则触及文化认同的深层密码。以本校制糖专业教师为原型,讲述中国糖业发展历程的原创音乐剧《甜蜜蜜》;在“广西三月三”活动中,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学生艺术节、“壮美广西三月情 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文化体验系列活动……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实现表达方式的时代转换,从而在青年群体中引发情感共鸣,成为破解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年审美隔阂的关键。

 实践转化,完善知行合一的内化机制。实践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破解“知行脱节”的育人困境。对于当前不少高校社会实践普遍存在“项目化”“短期化”倾向,学校通过完善的“专业实践+社会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将实践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教育学视角看,学校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牵引,围绕服务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重点任务,深入挖掘学校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引领学生用专业所学为民族地区发展出谋划策。近年来,学校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立项60多个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到学校定点扶贫村和民族地区开展支教、科教宣传、助农直播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扎根于真实的问题情境。 

校地协同机制的创新触及教育生态重构的深层命题。充分利用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找准融入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巩固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大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宣讲、文化宣传与实践服务等活动,校地协作共同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共教共学、交往交流、融合共兴的时代画卷。 

在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探索实践中,校方也得出了多重启示:政治引领需要实现从“外部要求”到“内生动力”的转化;文化育人必须超越符号表象层面,着力构建“传统—现代”“民族—中华”的价值转译机制;实践教育要突破短期化、项目化局限,建立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校唯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方能培育出真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终审:cfb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