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底蕴
《 广西日报 》( 2025年05月27日第 006 版)学界笔谈 郭万崎 卢晓明 农 贵 黄思祥
在短视频、二次元文化裹挟的Z世代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代际挑战。如何巧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宝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该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润物无声地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面对这些问题,作为第二批广西高校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建设项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业”辅导员工作室近年来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探索之路——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以“四季思政”体系为框架,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职大学生成长周期,构建起“文化浸润—实践转化—师资赋能”的三维育人模式,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为书写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鲜活案例。
节庆为纸,在民俗画卷中晕染团结底色。工作室以传统节庆为轴,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多维度编织文化育人网。每逢“广西三月三”,在民族服装秀与竹竿舞的律动中,各民族学生共舞同心圆;中秋夜的赏月游园会上,手工月卡制作与灯谜竞猜交织出文化传承的温馨图景;端午旱地龙舟赛里,“一举高粽”的民俗游戏让家国情怀悄然生根;在经典传唱活动中,《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与《诗歌》吟诵的悠远韵律形成时空对话。这种“传统节庆+红色文化”的双线叙事,既让学生在抛绣球、踩高跷等民俗体验中触摸文化肌理,又能让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内核同频共振,构建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育人场域,进一步加强各族师生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师资为笔,在深耕厚植中培育传承薪火。工作室深谙“欲育人先育己”之道,在实践中,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师素养提升体系。每学期邀请专家解读非遗文化智慧,寒暑假的“文化寻根之旅”组织工作室成员探访敦煌壁画、泉州世遗,线下开设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课”则让传统文化学习融入日常。在科研与实践的双轮驱动下,工作室成员积极完成《用红色文化助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等课题,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节气+节日+习俗”的系列宣讲课程。当辅导员们在清明讲解寒食习俗,于冬至阐释阴阳哲学,那些原本抽象的文化概念,便化作学生可感知、能参与的生活仪式。这种“学—研—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让教师从文化传播者蜕变为文化创生者,为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研学为墨,在实践场域中激活文化基因。工作室将八桂大地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流动的思政课堂。带领学生到兴安灵渠研学探寻古代水利智慧,于东漓古村解码传统村落肌理,在容州古城的飞檐斗拱间丈量历史厚度;与马山县中小学共建的实践基地里,鲁班锁拆解课上演着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的碰撞;植物拓印活动中,学生用叶脉留存自然诗篇。更具深意的是,学生们深入一线,在采访古建筑匠人过程中,不仅记录下“墙倒屋不塌”的营造奥秘,更将“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烙印于心。这种“行走的思政课”,让传统文化从典籍走进现实,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建业”工作室的探索印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当思政教育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便能在青年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跨越千年的智慧照亮新时代的育人之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获批第三批广西青创空间建设单位的“建业”辅导员工作室将继续深耕八桂文化沃土,让更多青年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为兼具文化根脉与时代担当的“强国种苗”。(作者单位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