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要素评价改革重塑职院人才培养体系
《 广西日报 》( 2025年04月30日第 013 版) 学界笔谈 司 阳 谭冠晖 龚树强
在职业院校育人工作中,面对人才培养体系碎片化、评价标准单一化等深层矛盾,如何系统性重构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协同育人生态,有效破解“五育”割裂与知行脱节的困境,是摆在现实的一道难题。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的一些学者着力构建“全要素整合、全过程记录、全方位评价”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融合诊断改进机制形成“评价—反馈—优化”闭环,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校准与动态提升。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破解评价导向失衡难题。一是建立“五育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为依据,分学段设计涵盖品德、学业、身心、美育、劳动等维度的动态指标;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反馈,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决策支持。二是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纳入素质学分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价方式;联动综合素质测评、评优就业等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素质教育的内生动力。三是融合“8字螺旋”质量改进机制,对接学校内部质量诊断体系,形成“目标设定—监测预警—反馈改进—持续优化”闭环管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数字画像”智能分析平台,实现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精准评估,并通过周期性评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个体成长与院校发展同频共振。
创新“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破解教学低效化困境。一是重构“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育淬炼”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开发《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等特色教材,覆盖理论、实践、网络、社会课堂;建设工业博物馆、工匠精神体验馆、虚拟仿真中心等场馆,打造“沉浸式”实践场景。二是拓展“数字化+社会化”资源网络。构建“问题库、案例库、试题库”等资源矩阵,依托数字平台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引入行业导师,弥补校内资源短板。三是探索“多模态”教学创新,应用数字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打造“嵌入式”虚拟学习场景;利用大数据追踪学习兴趣,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提升学习黏性。
打造“全息育人”生态,破解协同不足瓶颈。一是构建“四堂联动”育人体系,整合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数字课堂(资源库)、社会课堂(实践基地),形成立体化育人网络;设计“理论—实践—网络—社会”四课堂协同机制,以“必修+选修+自主”的形式,建立五育并举的个性化素质拓展课程体系,覆盖学生三年成长全周期。二是强化价值引领与个性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通过成长档案动态调整教育策略;尊重学生兴趣差异,提供“菜单式”选修课程与“自助式”实践活动。三是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校—院系—教师—学生”四级联动评价体系,确保学段目标衔接;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形成“产—学—研”育人共同体。
在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2022ZJY369)等项目的助力下,笔者所在高校通过全要素评价改革,以“立德树人”为育人坐标,率先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桎梏,有效破解制约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发展的机制性瓶颈。改革实施后,学生学业发展、技能实践、社会参与等核心指标显著提升,创新潜能与成长内驱力得到深度激发。2024年,学校获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A类)2个,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获国家级奖励25项,自治区级一等奖24项。多项思政类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比赛全国特等奖1项,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优秀成果全区一等奖1项,入选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作品3项。
(作者单位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