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新闻>媒体工院>详细内容

如何深挖优秀民族文化育人功能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30 15:26:49 浏览次数: 【字体:

《 广西日报 》( 2025年05月30日第 020 版)学界笔谈 黄奇敏 覃宁宁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西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广西优秀民族文化,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滋养。广西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如何立足本土,深挖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本文提出,应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传承为抓手,从认知、情感、行动三个层面,将广西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职育人全过程,从而有效铸牢高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广西优秀民族文化为依托和纽带,夯实思想根基。其中,强化认知需以文化符号为钥匙,铜鼓、壮锦、风雨桥等文化符号,都是广西各民族经过长时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要通过展示和传播这样的文化符号,挖掘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来强化高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凝聚共识则需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将铜鼓、壮锦、风雨桥等符号融入教育实践,通过场景化教学、沉浸式体验,使学生深刻体悟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以此为基点,推动学生从情感认同升华为价值自觉,坚定“五个认同”,将个体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在文化浸润中夯实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以文化自信塑造内生动力,铸牢情感基础。从“刘三姐”文化、瓦氏夫人抗倭、潇贺古道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背后的文化演进逻辑,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文化记忆和社会情感,增强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广西多数高职学生成长于八桂热土,在自身的成长经历中拥有“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要用情讲好广西民族融合的故事、民族团结的故事、民族共同发展的故事、各民族共建南疆的故事,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驱动。从广西优秀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合作等多种机会,通过制作影音动画、文创周边、短视频等文化产品,或举办技能大赛展示中华传统技术文化底蕴等形式,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凝聚。

以传承发展促使责任担当,激发精神自觉。一要溯文化之源,增强身份认同。通过“广西三月三”等传统节庆展示歌圩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以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八桂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基因。二要扬时代之新,激发文化自信。借助“刘三姐”等民族文化品牌的创新发展,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文旅融合等实践平台,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三要担传承之责,培育使命意识。组织学生探访老字号企业感悟工匠精神,结合专业特色成立文化社团活化民族技艺,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创新,引导学生在传承发展中自觉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广西优秀民族文化如同沃土,滋养着高职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与意志的茁壮成长。为此,我们应首先以文化认同夯实思想根基,进而以文化自信厚植情感基础,最终以文化传承凝聚精神力量。如此,方能引导高职学生在绘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南疆画卷的伟大进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以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中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终审:cfb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