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
《 广西日报 》( 2025年06月13日第 007 版)学界笔谈 康 义 陈福北 黎洪殷
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外交流的重要使者,在跨文化沟通中扮演着独特且关键的角色。在八桂大地,职业教育是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随着“职教出海”的持续发展,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也与日俱增。因此,如何依托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广西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海外来桂留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活教材”,是广西高职院校教师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在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公共外交视域下广西高职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2025KY1539)”的助力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以文化浸润为基础,在民俗体验中搭建认知桥梁。精心组织来桂留学生参与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或社会举办的包米粽、对山歌、抛绣球等极富特色的民俗活动。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视觉体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广西 “三月三”期间制作五色糯米饭过程中,向留学生讲解五色糯米饭背后隐藏着的“五行和谐、纪念祖先、期盼五谷丰登,团结和谐、吉祥如意”等寓意,感悟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丰收的美好期盼。结合端午赛龙舟、侗族“抢花炮”所体现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留学生将广西民俗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让他们发现不同文化中“以节庆凝聚社群”的共通性,引导留学生深入思考广西各民族“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以及如何通过独特的文化习俗来维系民族团结。
以职教合作为路径,在产教融合中强化协同育人。一方面,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跨国协作等载体,将专业教育与文化育人进行深度融合。例如,组织来桂留学生参与跨境电商、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实训,走访中外合资工厂,详细讲解“入乡随俗”的管理理念,让留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在模拟“贸易沙盘”活动中,让留学生与壮族学生组队运营手工艺品、广西水果的跨境电商,在协作过程中,使留学生深刻体会各民族、各国合作创造价值的具体实践过程。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德技并修”的理念。例如,在老年照护教学中,以中国援外医疗队的服务为具体案例,引导留学生思考在跨国服务中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管理引导为辅助,在日常育人中实施文化浸润。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的生活习惯,制定柔性教学与管理方案。例如,推行“民俗文化伙伴”计划,以差异化管理中的文化尊重,传递“尊重差异、团结互助”的相处之道;在《中国概况》课程中,以广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深入阐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路径,充分展现齐心协力改善各民族民生的强大行动力。在课外组织留学生参观南宁民族博物馆,通过实物展品和影像资料,直观地向他们呈现广西各民族互助共生的悠久历史脉络;通过组织走进民族村寨,参加广西来华留学生中国民歌大赛、书法大赛等活动,沉浸式体验跨文化交流交融的友好氛围;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项目进校园活动,定期举办文化大讲堂、中外交往交流史等专题讲座,开展文化经典朗诵、中华民族传统舞蹈共学共赏等活动,塑造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心理空间。
提高专业水准、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系列努力与实践,让来桂留学生在识别、认知、认可和认同中国文化及其内涵价值中生成价值共享和思想共通。在首届广西来华留学生中国民歌大赛决赛,该校代表队获个人组金奖1项、集体组金奖和二等奖各1项;在首届广西高校国际学生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该校留学生获得板鞋竞速女子团体赛季军、背篓绣球混合团体赛三等奖,毽球个人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作者单位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