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红色资源 赋能高职“大思政课”
《 广西日报 》( 2025年06月17日第 007 版) 学界笔谈 陈福北 韦佳敏 李爱民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大思政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载体,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与精神密码,是思政教育取之不尽的活教材。广西有着极具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以具象化的历史场景、可感知的英雄事迹,为高职院校开展沉浸式思政教育提供了天然沃土,如何将这些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并用好用活,推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大胆尝试。
校馆融合,深挖本土红色资源育人新路径。根植广西红色沃土,学校与广西革命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等单位建立“大思政课”建设共同体,联合构建“地域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传承—课程思政融合”三维育人模式,通过系统化挖掘整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将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转化为贴近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素材,让红色文化从历史文本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育人实践,为高职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
课程赋能,打造工科特色的红色思政体系。聚焦工科专业特点,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建设工业博物馆、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等场馆,深入挖掘党史中的工业发展脉络,开发《工业文化》等特色课程,将近代工业救国历程与当代工业强国精神相衔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悟红色工业先驱的奋斗精神。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系统建设地方红色文化资料库,收录本土素材,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思政教学资源包,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提供具象化案例支撑,实现“专业课程有思政味,思政课程有专业魂”的育人效果。
资源共享,构建协同育人长效合作机制。打破学校与红色场馆的育人壁垒,学校与李明瑞纪念馆、韦拔群纪念馆等签订共建协议,构建“资源共享、育人共融”的协同机制。双方明确育人分工:学校发挥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优势,纪念馆提供实物史料与场景资源,形成“课堂理论—场馆实践—反思升华”的育人闭环。通过搭建资源互补平台,教师可实时获取纪念馆展览信息,将“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纪念馆则根据教学反馈优化宣教方案,开发各类主题展览。这种双向赋能的合作模式,让静态的红色文物转化为动态的教育资源,使思政课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形式创新,数字化与实践育人双轮驱动。借力技术创新拓展思政教育场域,构建“线上云端+线下实践”立体教学模式。一方面,运用VR、全景技术还原龙州起义指挥部、百色起义纪念馆等场景,开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数字思政课程,学生通过交互操作“亲历”历史事件;依托数字思政云平台,开展线上案例研讨、红色知识竞赛等活动,让红色教育突破课堂边界。另一方面,丰富实践育人载体,组织“走边关、敬英烈、守国门”主题研学,带领师生实地探访友谊关等红色遗址、柳钢集团等红色工业基地;推动师生担任红色实践教育基地讲解员、义务讲解员等方式,让师生在“讲解—学习—传播”的过程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实现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协同提升。
从育人实效看,多元化的红色思政教育,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政素养。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2024年,师生获“大思政课”示范课、思政课“精彩一课”等奖项共计45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项,优秀推荐作品1项、优秀入围作品2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其构建的“基础—进阶—拓展”层级化思政课程体系,为中高职思政教育衔接提供了实践样本;校际合作形成的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推进了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深耕八桂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为魂、协同育人为桥,奋力谱写高职“大思政课”新篇章,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未来工匠。
(作者单位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