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如何讲好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习近平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将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突破口,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持续深化,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培养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历史责任。作为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讲好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理论,对于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讲好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需在讲活、讲准、讲深、讲透上下功夫,增强理论认同与实践自觉。
第一,以故事驱动讲活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达成情感共鸣强化感染力。故事驱动是思政课实现情感共鸣到理论内化的重要路径,其重点在于以叙事为载体,将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转化为具象化的价值符号,在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融合中深化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情感认同。故事具象化可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体验的精神图景,使情感共鸣达成认知共情机制,符合青年认知规律。因此,将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转变成故事,需要构建三层叙事逻辑。一是时代符号具象化,以“延安整风运动中反对主观主义”“中央八项规定从‘月饼禁令’到‘公务接待规范’的演进”为线索,用“毛泽东与黄克功案”“总书记调研不封路”等故事,讲透作风建设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逻辑,用微观叙事解构宏观制度,使“国家责任感”从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二是价值冲突戏剧化,用“张桂梅校长‘扎根山区30年’的朴实作风”“某县‘躺平干部’被问责”的正反对比,展现“作风建设既是‘高线引领’又是‘底线约束’”的实践特征。三是知识迁移场景化,通过制作“中央八项规定十年变化”的动态数据图、“基层干部作风微故事”的短视频,在B站、微信等平台同步推送,引导学生“刷到即学习”,让作风建设从“课堂文件”变为“指尖共鸣”。通过故事具象化驱动教学,破解思政课“理论悬浮”困境,引导学生在具象叙事中深化理论认同,达到情感共鸣,构建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第二,以数据驱动讲准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升教学匹配度达成教学效度。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教学是破解思政课“供需错配”瓶颈的重要手段,其重点在于通过精准供给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需求的高度适配,推动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匹配度和实效性。从数据层来看,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动态诊断学习需求。通过学习管理系统采集行为数据,利用聚类算法识别认知薄弱群体,如在“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转变发展”的专题教学中,对工科生侧重结合科技创新讲“务必敢于斗争”的实践性;文科生侧重从党史文本、文化自信维度剖析“务必不忘初心”的理论深度,实现案例的“千人千面”定制。从算法层来看,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智能匹配教学资源。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专题教学为例,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专题教学中,对智能制造类学生可结合工业4.0中的智能产线如何提升民生领域生产效率,阐释技术创新如何服务人民需求;对建筑类专业则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参与机制案例,说明城乡建设如何践行群众路线。从交互层来看,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沉浸强化情感认同。运用VR技术带学生沉浸式参观延安窑洞,通过触控交互体验纺车纺纱,理解艰苦奋斗作风;借助AR技术在教室投射动态时间轴,叠加展示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前后公款消费数据对比,用可视化手段强化作风建设认知。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不仅消解了传统教学的“盲区效应”,更以技术杠杆撬动思政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证据驱动”,使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成为激活青年价值认同的“精神芯片”。
第三,以经典溯源讲深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用透彻的学理分析拓展教学的深度。经典溯源的重点是揭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背后的理论逻辑,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精髓要义。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并非孤立命题,而是“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的系统工程。讲清楚这一学理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出发,揭示其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一方面,运用辩证逻辑分析“理想信念与作风的关系”——理想信念是作风的“根”,作风是理想信念的“果”,如延安整风通过思想教育筑牢作风根基,新时代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作风自觉;另一方面,结合历史与现实对比,阐释“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的统一”——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刚性约束,到“廉洁齐家”等家风建设的柔性引导,共同构成作风建设的“双轮驱动”。通过学理分析,避免“就作风讲作风”的片面性,让学生把握作风建设的理论厚度。这种学理化的深度剖析,既能破除学生对案例的碎片化理解,又能引导其从理论高度把握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逻辑。
第四,以具身参与讲透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善于应用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知识内化需依赖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具身参与能够弥合思政教育中“认知﹣实践”的断层。“作风建设不是书斋里的抽象概念,而是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的实践要求。”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廉政教育基地,如红旗渠精神展、脱贫攻坚楷模事迹馆,实地观察干部作风如何影响群众获得感;组织基层作风调研,走访社区、乡村,收集群众对干部作风的真实评价,用“村民点赞数”“问题解决率”等数据,直观展现作风建设的实践伟力,积极鼓励学生以“作风建设”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在躬身实践中理解作风无小事的深刻内涵。通过实践场域环境,将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自觉与行动规范,实现从理论认同到行为践履的质变跃升,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推动价值认同向行动自觉,真正实现从观察者变为践行者。(郭丽圆、司阳、陈福北,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