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新闻>媒体工院>详细内容

高职党建如何与思政教学互促共融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31 12:39:44 浏览次数: 【字体:

      《 广西日报 》( 2025年07月31日第 008 版)学界笔谈  韦佳敏 陈福北

在广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进程中,高职教育如何打破党建与思政教学“两张皮”的困局,让育人工作真正扎根边疆民族土壤?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党建引领、思政铸魂、实践育人”的协同探索,以实践进行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深层探索。

课程融合,让民族基因成为知识的血肉。传统思政教育的瓶颈,在于理论与地域现实的脱节。该校构建的“三维一体”课程体系,恰恰破解了这一难题。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用“三月三歌圩”的欢腾、京族哈节的交融诠释“共同繁荣发展”,当《建筑材料》课以侗族榫卯技艺讲述民族工匠的守正创新,抽象理论便有了民族地区的生动注脚。这种“思政理论+党建案例+专业实践”的融合非简单拼接,而是遵循高职学生“技能习得—案例感知—理论升华”的认知规律,让“三个离不开”从课本走向生活。其中,壮瑶医药专题课的实践尤为典型:学生在辨识药材时,既掌握专业技能,又理解民族团结对民族医药传承的支撑作用,知识与认同在此共生。

师资协同,多元对话催生育人合力。思政教育的深度,取决于教育者视野的广度。该校组建的“党建+思政”创新团队,将校领导、思政教师、党务干部、非遗传承人、企业技师纳入同一育人场域,形成了多元对话的生动格局。思政教师外出研修民族工作史,带着“党的民族政策如何重塑地方发展”的思考回归课堂;壮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走进二级学院,与教师共同开发“绿色化工与民族团结”专题课。这种跨界碰撞,让理论有了高度,实践有了深度,文化有了温度。其中,协同的关键在于认知互补:企业技师讲述民族地区化工产业升级中的各族协作,传承人解读织锦纹样里的团结密码,学生看到的是立体流动的教育,这种多元智慧远胜单一说教。

实践联动,从认知到认同的关键跨越。认同的培育,终究要在实践中完成。在校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与党建工作互促共融路径研究》(GYSZ2024007B)助力下,该校完善“校—院—班”三级实践体系,构建了“理论认知—专业服务—情感升华”的完整链条。例如,第二课堂的“壮美广西三月情”文化节上,学生在抛绣球、芦笙舞等非遗体验中触摸民族文化魅力;工业设计学院将铜鼓纹样融入产品设计,实现文化传承与专业创新的共生;建筑学院党员团队为融水苗寨改造民居,让知识服务民族地区的价值可视化。这些实践突破了形式化误区: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在服务中体会“专业能力就是团结力量”,边做边学的认同培育,远比课堂说教更动人。

品牌创新,扎根民族土壤的育人标识。教育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地域适配性。该校打造“工业+民族”矩阵,试图精准找到党建、思政与高职特色的共鸣点。“一馆一廊一剧”构建起独特文化场域,工业文化博物馆里“三线建设”时期各族工人支援广西的实物,诉说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工业文化长廊中“精工至善”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诠释团结奋斗的内涵;《甜蜜蜜》舞台剧中各族工人的协作故事,演绎共同发展的现实。可以说,各二级学院特色项目更显专业底色:让学生在民族工业成就中触摸时代脉搏,让维修服务成为流动的团结宣传站,一专业一特色的格局,避免了思政教育的同质化。

在服务地方中践行育人初心。在该校的探索实践进程中,70%的毕业生扎根广西基层,先后有多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等,党建成果与育人成效相互辉映。这也证明了,融合让高职教育在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中找到价值支点,让思政教育在扎根地方中获得生命力。民族地区高校“三全育人”需打破定势,让理论、情感、实践认同自然生长;需立足地方,让教育成果既服务国家战略,又扎根民族土壤。(作者单位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终审:cfb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