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创新与实践
《广西日报》( 2025年08月08日第 008 版)学界笔谈 司 阳 农凯雯
工业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的精神内核,凝练出“实业报国”“艰苦奋斗”等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产业领域的生动实践载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推动工业文化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借助“基因解码”工程,深度挖掘工业遗产、技术智慧与文化符号的育人价值,为产业升级注入文化动能。与此同时,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方案》强调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三维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与社会实践、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此,如何解码工业文化基因,并探索其与“大思政课”协同推进的有效路径,已成为开拓创新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命题。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深厚的工业办学底蕴,践行“匠心育人,工而不凡”的办学理念,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工业文化基因解码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通过“解码—转化—认同”的路径,深入挖掘工业文化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大思政课”的教育资源,构建起工业文化基因解码与“大思政课”价值认同的生成机制,实现工业文化与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
解码工业文化“基因”,构建大思政课价值体系,夯实育人根基。学校以中国工业化进程为脉络,梳理红色工业发展的奋斗史诗,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故事与先进人物事迹,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底色与精神内核,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出发,提炼新时代工业领域的先进事迹与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以榜样力量塑造学生正确三观,深化对中华文化理论的认知,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立足地方实际,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依托校史展览馆、工业博物馆等多元平台,以“实物观摩+场景体验+产教融合”模式,全景呈现工业文明成果,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工业文化精神内核,提升职业素养。
转化工业文化“符号”,创新大思政课教学实践,提升育人实效。学校打造《工业文化》思政“金课”,编写特色教材、案例集,建设线上线下融合课程资源,投入专项经费制作系列微课,形成系统的课程资源矩阵。构建“历史—文化—技艺—实训—产业”五维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史展览馆、工业博物馆等实践平台,实现文化认知、技艺传承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搭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与数字思政云平台,将工业生产场景数字化,构建“理论学习—模拟实训—互动研讨”闭环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推动工业文化教育的智慧化转型。
认同工业文化“价值”,完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达成育人目标。通过专题讲座、文化展览与案例教学,搭建工业文化与大思政课的认知桥梁,激发学生探索工业文化价值的兴趣。组织参观工业遗址、生产线,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产生情感共鸣,从内心接纳工业文化价值。将工业文化价值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践项目、制定考核机制,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践行工业文化精神,将价值理念内化为行为准则,培养兼具工业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学校在工业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创新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组建工业文化思政创新团队,编写《工业文化印记》教材1部,立项教改课题6项,这些研究成果深入探索融合路径与教学创新,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开设《工业文化》限定性选修课1门,编写案例集1册,同步建设在线精品课程并拍摄“工业文化行走的思政课”微课教学视频14个,实现理论课全专业覆盖。投入200余万元建成750多平方米的工业博物馆和工匠文化体验馆等实践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以上成果的落地转化,全方位彰显了学校工业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成效。
(作者单位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