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职教周专栏>详细内容

新时期职教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如何创新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刘思雅 司 阳 梁 萍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04-24

《 广西日报 》( 2025年04月24日第 010 版)学界笔谈 刘思雅 司 阳 梁 萍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领域一些深层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唯分数倾向导致育人本质偏离,课程体系固化与教学形态僵化致使素质教育虚化,五育融合缺失与学段衔接不畅削弱教育协同效应,最终引发学生发展失衡、实践能力弱化及职教供需错位的连锁危机。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的一些学者从理念革新、机制重构、数智赋能、资源聚合四大维度为切入点,着力构建“评价导航—三链四堂—精准育人—数字孪生—协同共生”的全周期综合评价体系,为新时期职业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

从工具本位到发展本位,构建全人发展导向的教育范式。传统职业教育评价深陷“技术理性”的认知窠臼,这种评价范式在实践层面导致“五育割裂”的制度性困境。因此,要突破评价维度单一化桎梏。例如,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构建涵盖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实践的“五维评价模型”,推动人才观从“单一技能导向”向“全人发展导向”转型。开发“五育融合”素质学分系统,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技能特长等纳入综合评价维度,形成“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双轨评价机制。构建动态反馈机制,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生成长数据的实时追踪与精准画像,为个性化教育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精准化教育工程”,建构“德技并修”的评价坐标。例如,学生利用专业技能开展社区公益实践,相关活动被纳入素质学分体系,形成专业技能与道德培育的共生关系。打破学科壁垒,开发“专业课程+工匠精神”“思政课程+工业文化”等融合课程,实现知识体系的交叉重构。因材施教,构建“分层分类”课程模块,针对兴趣型、技能型、创新型学生群体设计差异化培养方案,推行“一生一策”成长规划。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建立学生“学习行为画像”,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包,实现“千人千面”教学支持。

从单一路径到技术赋能,构建多元融合的教育生态。职业教育评价理论模型的创新,既要在认识论层面回应“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也要在方法论层面提供“怎样评价人”的路径和方法。如何破解“五育割裂”实践难题?纵向设计“知识链—价值链—创新链”递进式培养路径,将价值引领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责任指数,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在多维场景中实现同频共振。横向构建“理论—实践—网络—社会”四维学习场景,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学习场景无缝切换,形成“认知—认同—传播—践行”的闭环链路。

如何拓展智慧育人新形态?构建“教育数字孪生系统”,打造“数字思政云平台”,集成VR红色展馆、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创设“沉浸式教育场景”。研发移动端应用程序(APP),实现课程资源“云端存储+移动终端访问”的无缝衔接,构建“泛在学习生态系统”。运用智能算法优化教学策略,依托“五育发展雷达图”动态追踪学生能力成长轨迹,引导学生科学规划个性化发展路径。

如何打破资源供给壁垒?打造“多元协同育人生态”,深化“产教融合”战略,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共建集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的生态闭环。建立课程、教材、师资、基地四位一体建设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区内外职业院校辐射延伸,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在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2022ZJY369)等项目的助力下,笔者所在高校“五育融合,全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在理论转化层面,形成“五育”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研究论文22篇,开设五育特色课程,编写《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系列教材3部,完成3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创新方面,入选广西首批试点院校和共青团中央全国观测点(全国仅40所),改革经验获全区高校专题培训推广,形成区域性示范效应。在数智化赋能方面,研发的“大学生成长中心”管理平台,集成学业追踪、素质画像等核心模块,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可视化,并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深度对接,形成了“测评—反馈—改进”闭环管理,相关技术成果已通过深度应用验证。

(作者单位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