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创新职教人才培养
广西日报 2024-12-04 009版 李振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力。
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具有双向赋能关系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教育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突破和创新配置则能不断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驱动职业教育改革升级。一是新质生产力对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环境,同时还要提升整体素质,特别是在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跨领域合作能力等方面有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对接产业最紧密的教育形态,在人才培养上责无旁贷,必须紧贴需求不断改革升级。二是新质生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面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布局的变化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驱动职业教育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与经济发展的高效对接。三是新质生产力引领着职业教育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要跟上步伐,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工具引入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中,形成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产业链、科技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交汇点,职业教育可为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职业教育应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也可以获得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专业人才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境
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还跟不上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一方面,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单一,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面对技术更新和行业革新,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得培养的技能人才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迭代。
校企合作深度跟不上新质生产力要求。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校热企冷”的现象,政行企校间协同机制还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组织去精准跟踪分析各方的需求,产教融合平台搭建不足,导致校企合作中资源配置不均,信息流动不畅,目标趋同性偏弱,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师资能力水平跟不上新质生产力要求。部分老师对新技术和新业态的认知能力有限,敏锐性不强,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缺乏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同时,教师发展的激励政策不够完善,无法最大限度调动教师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应紧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创新育人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能力,满足现代产业发展要求。
改革创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循产建群,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布局专业体系。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分布规律与特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专业群架构体系。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地优化专业设置,在设置前瞻性专业时,应依据产业人才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需要,对传统专业进行数智化、绿色化改造。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机制,形成专业动态调整闭环,以实现产教联动发展。二是推动岗课同频,打造跨界融合新技术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应积极应对技术迭代变革带来的冲击挑战,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实现育人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技术赋能的融合统一。深化改革,打通“产、学、研、训、创”之间的育人边界,校企共创基于产业链、职业岗位、工程项目、工作场景的新技术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跨界视野和协同合作能力。坚持面向产业,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逻辑起点,系统开发和重构教学内容,重点建设专业群优质平台课程、技术发展前瞻课程等新质课程,实现课程链与产业链新科技、新标准、新工艺发展同步。设计定制化课程等形式,使学生能直接接触行业前沿,实现教育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互利共赢,提高校企合作效能。建立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支持体系,如出台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相关政策,鼓励校企合作,支持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为产教融合提供制度保障。搭建政行企校多元协同平台,建立各方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各方需求,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完善评估和反馈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合作策略,不断完善和改进产教融合模式和方法,提高其可持续性和实效性。推动校企共建先进教学资源,依托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对当前行业企业的前沿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校企联合开发融入最新标准、技术、方法的在线课程和数字化教材等资源,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应用能力。加快实训基地技术设备更新和数智化升级,校企共建“场景真实、开放融合”的实训基地,推进实践教学情境真实化、实习实训项目生产化,让学生在真实环境真操实练,掌握新技术。
引培结合,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师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创新的指导者。职业院校应制定并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引进制度,坚持“柔性+全职”“企业导师”等引才方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行业专家、大师名匠,着力补齐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短板。健全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异质性混编的科教创新团队。鼓励教师主动了解企业情况,熟悉岗位要求,参与生产、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提升能力水平并反哺教学。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加快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鼓励教师走“双师型”发展道路。
(作者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用户登录